近期加密借贷行业发生了一起引人关注的事件。一家管理着超过3亿美元信贷余额的知名加密借贷公司申请破产,引发了业内对借贷模式长期可持续性的讨论。有观点认为,借贷业务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放贷机构自身的操守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管理能力。这家公司曾获得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支持,融资规模达2500万美元,在行业内颇具分量。其倒闭固然与"312黑天鹅"等市场波动有关,但从破产文件中高达1-5亿美元的负债,到高管之间的公开争斗,再到各方指证的"内部人员"争议,都不禁让人怀疑这家借贷公司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它的倒闭背后是否暴露了加密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用户又该如何选择呢?该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均来自某知名支付公司,都有金融科技背景。这样的履历在当时尚显野蛮生长的加密市场为他们赢得了不少支持,也吸引了大量融资。表面上看开局良好,但水面下其实潜藏着不少问题。高管之间的矛盾是公司破产的表面原因。公司曾表示在处理某些特定资产时遇到了欺诈问题,正在与执法部门合作调查。从后来披露的破产文件来看,这可能指的是前首席投资官处理的资金。今年3月,公司曾尝试成立新实体来安排债券发行和管理加密资产,但随后创始人与首席投资官在公司控制权上产生了分歧。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失。但几百万美元的争议款项相比数亿美元的负债显然是杯水车薪。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公司的崩溃呢?一位前员工透露了更多内幕信息。据他透露,关键在于一位联合创始人与公司之间复杂的资金往来。这位联合创始人虽然是公司高管,但实际上正逐渐远离领导层。他在外面成立了一家类似的公司,为在线游戏提供信用支付服务。公开信息显示,有多名员工同时在这两家公司工作。为了推动业务增长,该借贷公司向这家新公司贷出了超过3900万美元,年化收益率为15%-24%。有意思的是,在今年3月市场大跌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时,这位联合创始人又以个人名义向公司借出了300个比特币。但关于这笔3900多万美元贷款如何偿还的后续安排,却没有明确的方案。公司向法院提交的文件中仅称存在一个"重新协商的还款计划"。更令人担忧的是,据多位前员工透露,公司并未尝试追讨这笔资金,投资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也被CEO驳回。这意味着公司高管之间存在资金拆借但不追讨的情况。考虑到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依靠客户质押加密资产来放贷,这不禁让人怀疑公司是否挪用了客户资产。与许多P2P平台倒闭时类似,这家公司的崩塌也伴随着不少悲剧。据报道,许多前员工将自己和亲人的积蓄都投入了平台,有人甚至损失了数十年的积蓄。目前已有数百名受损客户聚集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经历。那么这家已申请破产的公司将面临怎样的处理?根据法庭公告,相关听证会已经召开。公司希望适用破产法第11章进行重组,这意味着仍有可能通过调动资源来偿还债务,对客户而言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考虑到公司内部复杂的财务状况和高额负债,申请也可能被驳回而进入清算阶段。这种情况下,客户资产将按优先级偿还,部分客户可能无法得到全额赔付。从整个加密行业来看,中心化借贷发展迅速且规模可观,多家平台的在贷余额从几亿到几十亿美元不等。这在加密行业已是不小的数额,资金的另一端可能是行业内重要的矿工、交易员、交易所或做市商。但这些资金的托管、使用和归还情况外界并不清楚,是否存在循环借贷等高风险操作也无从得知。这起事件像一面镜子,提醒所有投资者这个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风险。透明、可审计和资产自主权应该是每个普通投资者的追求。虽然今年火热的流动性挖矿热潮已退,但去中心化金融展现的无许可、公开透明和自由可控的特性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
3亿美元加密借贷巨头破产 业内警惕中心化平台风险
近期加密借贷行业发生了一起引人关注的事件。一家管理着超过3亿美元信贷余额的知名加密借贷公司申请破产,引发了业内对借贷模式长期可持续性的讨论。有观点认为,借贷业务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放贷机构自身的操守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管理能力。
这家公司曾获得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支持,融资规模达2500万美元,在行业内颇具分量。其倒闭固然与"312黑天鹅"等市场波动有关,但从破产文件中高达1-5亿美元的负债,到高管之间的公开争斗,再到各方指证的"内部人员"争议,都不禁让人怀疑这家借贷公司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它的倒闭背后是否暴露了加密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用户又该如何选择呢?
该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均来自某知名支付公司,都有金融科技背景。这样的履历在当时尚显野蛮生长的加密市场为他们赢得了不少支持,也吸引了大量融资。表面上看开局良好,但水面下其实潜藏着不少问题。
高管之间的矛盾是公司破产的表面原因。公司曾表示在处理某些特定资产时遇到了欺诈问题,正在与执法部门合作调查。从后来披露的破产文件来看,这可能指的是前首席投资官处理的资金。今年3月,公司曾尝试成立新实体来安排债券发行和管理加密资产,但随后创始人与首席投资官在公司控制权上产生了分歧。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失。
但几百万美元的争议款项相比数亿美元的负债显然是杯水车薪。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公司的崩溃呢?一位前员工透露了更多内幕信息。据他透露,关键在于一位联合创始人与公司之间复杂的资金往来。
这位联合创始人虽然是公司高管,但实际上正逐渐远离领导层。他在外面成立了一家类似的公司,为在线游戏提供信用支付服务。公开信息显示,有多名员工同时在这两家公司工作。为了推动业务增长,该借贷公司向这家新公司贷出了超过3900万美元,年化收益率为15%-24%。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3月市场大跌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时,这位联合创始人又以个人名义向公司借出了300个比特币。但关于这笔3900多万美元贷款如何偿还的后续安排,却没有明确的方案。公司向法院提交的文件中仅称存在一个"重新协商的还款计划"。
更令人担忧的是,据多位前员工透露,公司并未尝试追讨这笔资金,投资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也被CEO驳回。这意味着公司高管之间存在资金拆借但不追讨的情况。考虑到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依靠客户质押加密资产来放贷,这不禁让人怀疑公司是否挪用了客户资产。
与许多P2P平台倒闭时类似,这家公司的崩塌也伴随着不少悲剧。据报道,许多前员工将自己和亲人的积蓄都投入了平台,有人甚至损失了数十年的积蓄。目前已有数百名受损客户聚集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经历。
那么这家已申请破产的公司将面临怎样的处理?根据法庭公告,相关听证会已经召开。公司希望适用破产法第11章进行重组,这意味着仍有可能通过调动资源来偿还债务,对客户而言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考虑到公司内部复杂的财务状况和高额负债,申请也可能被驳回而进入清算阶段。这种情况下,客户资产将按优先级偿还,部分客户可能无法得到全额赔付。
从整个加密行业来看,中心化借贷发展迅速且规模可观,多家平台的在贷余额从几亿到几十亿美元不等。这在加密行业已是不小的数额,资金的另一端可能是行业内重要的矿工、交易员、交易所或做市商。但这些资金的托管、使用和归还情况外界并不清楚,是否存在循环借贷等高风险操作也无从得知。
这起事件像一面镜子,提醒所有投资者这个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风险。透明、可审计和资产自主权应该是每个普通投资者的追求。虽然今年火热的流动性挖矿热潮已退,但去中心化金融展现的无许可、公开透明和自由可控的特性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